2024年,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一組數據刺痛了整個德系汽車行業——德系車在華銷量首次跌破300萬輛大關,市場份額僅剩14.8%,創下15年來的最低紀錄。
而此嚴峻形勢也延續到了2025年上半年,近期大眾、奔馳、寶馬三大德系車企巨頭陸續公布了財報,再一次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其實,銷量、營收等一連串盈利數據的下降早已在市場預期之中,畢竟中國市場需求疲軟以及特朗普《大而美法案》帶來的沖擊,都讓盈利減少成為可以預見的結果,可以延伸探討的東西較少。
那么,此文章就來探討下,三家車企2025年上半年的財報有何亮點?他們一直宣傳的 “在中國、為中國”戰略支撐下的電動化進程又推進到了何種程度?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它們未來還將打出哪些牌來應對挑戰?
大眾交付量超400萬、寶馬純電占比近20%、奔馳單車價格50萬
在汽車銷售額方面,大眾集團憑借其龐大的規模和廣泛的品牌矩陣,毫無懸念地在銷售額和交付量上占據領先地位,奔馳和寶馬加起來的交付量才到大眾的一半左右。
但大眾由于車型涵蓋低中高端,因此單車價格卻是最低的,僅為29萬。
而奔馳和寶馬的汽車銷售額幾乎持平,寶馬略勝一籌,二者的單車價格相差也不多,奔馳略勝一籌,而這也恰好反映了二者的銷量構成。
財報顯示,奔馳在2025年上半年中,銷量增加最顯著的車型是G-Class,這無疑為奔馳高昂的單車價格作出了顯著貢獻。
我們再來看三家汽車巨頭在凈利潤上的表現。
觀察可知,大眾集團以規模優勢斬獲最高凈利潤,而奔馳凈利潤規模僅為大眾與寶馬的一半左右,成為三巨頭中利潤表現最弱的玩家。
但令人關注的是,單車利潤格局卻呈現完全相反的態勢——大眾以最低單車利潤墊底,寶馬則以最高單車利潤領跑,奔馳的單車利潤水平與寶馬基本持平。
這種看似矛盾的財務現象,實則揭示了,奔馳較高的單車利潤與其豪華定位相符,但凈利潤規模受限,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高昂的研發投入與品牌運營成本。
在當前汽車市場激烈競爭的格局下,"沖量保份額" 已比單純 "利潤樹品牌" 更為關鍵 ——通過擴大銷量形成的規模效應,能夠有效分攤固定成本,從而在整體上優化盈利結構,這也正是大眾憑借規模優勢實現凈利潤領先的核心原因。
而從純電車型的占比,我們也可以看出各家德系巨頭車企的純電戰略進展如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這三家車企未來能拿下中國市場多少市場份額,以及未來業績的盈利增長點會是什么。
我們可以觀察出,僅就純電車型而言,占比最高的是寶馬,最低的是奔馳,而奔馳其實電動車銷量的整體份額上升了,因為其插混呈現上升態勢,純電呈現下降態勢。
這種 "混動強、純電弱" 的格局,也許會為奔馳在電動化路線選擇給予現實考量。
而寶馬這邊,mini品牌的銷量增多了,同比增長率超過30%。
而對于BMW品牌來說,5系、6系等高端燃油車型銷量持續攀升,成為支撐品牌業績的重要支柱;而i3、i8等入門級電動車型銷量卻出現明顯下滑,市場競爭力減弱。
這種銷量反差正如寶馬工作人員曾向星車場透露的那樣:“寶馬貴的車賣得還行,還是有市場,但中低端市場是真頭疼——很多顧客會選擇中國自主新能源品牌,BBA這種品牌當下的中低端市場份額空間被擠得越來越小”。
此外,寶馬的電動化比較成功,純電加上插混,占到了總銷量的26.4%,同樣也為寶馬未來的電動化路線選擇提供參考。
大眾進軍向上、奔馳吉利合作插混、寶馬開篇新世代
當前德系三巨頭正面臨雙重市場考驗:一邊是美國關稅壁壘帶來的成本壓力持續加碼,另一邊是中國市場競爭加劇引發的增長焦慮。這兩大核心市場的波動,成為懸在大眾、奔馳、寶馬頭上的 "達摩克利斯之劍"。
面對美國市場的關稅挑戰,BBA 陣營已形成共識性應對策略——加碼本土生產以規避貿易壁壘。
6月25日,奧迪率先釋放信號,宣布評估在美國南部投資46億美元新建工廠的計劃;奔馳則將產能擴建提上日程,計劃從2027年起在亞拉巴馬州工廠新增GLC SUV車型生產線;
寶馬也在醞釀產能擴容,其美國斯帕坦堡工廠正研究包括增加生產班次在內的擴產方案,通過本土化生產深度綁定北美市場。
而中國市場方面,大眾需發力提高單車利潤,奔馳欲與吉利合作延續插混優勢,寶馬新世代開篇之作也即將來臨。
翻看大眾財報,"薄利多銷" 的特征尤為明顯:盡管銷量規模依然可觀,但單車利潤僅 8000元的數字,暴露出其盈利能力的短板。
為了打破盈利困局,大眾在下半年將推出全新、帕薩特PHEV等車型,試圖通過產品結構優化,在穩住銷量基本盤的同時,為利潤增長尋找新突破口。
而對于奔馳來說,我們知道,新能源車型滲透率持續擴大,混動能源形式將長時間與純電共存,并攜手瓜分傳統燃油市。
并且,車越大越需要燃油作為補充能源,在中型車及以上市場,“含油量”在短期內無法完全消除,混動的“含電量”在不斷提升,“含油量”在短期內無法完全消除。
沃爾沃即將推出的XC70就是基于此考量推出,因此奔馳若持續發力插混,其實也是其破局之道。
36氪此前曾報道,奔馳擬面向中國市場,推出一款超長續航的插電式混動新車,以參與愈發白熱化的大電池插混產品競爭。
此后,36氪跟進報道,奔馳初步計劃與吉利汽車合作開發這款新車的插電混動系統方案。
知情人士透露,奔馳有意采用吉利旗下豪華品牌蓮花跑車(此前為路特斯)的插電混動技術方案。
再說寶馬,預熱很久的新世代車型終于要正式上市。近日,寶馬集團宣布,新世代車型開篇之作——BMW iX3將于9月上旬在2025德國慕尼黑車展全球首發。
三大“王牌”技術——首創全景iDrive、獨創BMW駕控超級大腦、革命性大圓柱電池集體“上車”。
新世代BMW iX3中國版還將深度融合中國領先的AI大語言模型,針對中國路況與駕駛偏好專屬調校,并攜手中國伙伴共同研發更“懂中國路”的智能駕駛輔助解決方案,也許會為長久以來被詬病“油改電”的寶馬帶以新的生機。
寫在最后:
在全力挽救中國市場份額的同時,德系巨頭的本土化版圖正悄然發生變化。
大眾出售一汽——大眾5%的股權、寶馬將沈陽工廠40%股權轉讓給華晨,戴姆勒集團與北京福田就股權結構調整展開密集磋商,一系列或真或假的傳聞折射出德系外資品牌在華戰略的微妙轉向。
這場持續演進的股權重組,既是德系車企應對市場壓力的現實選擇,也是全球汽車產業權力轉移的縮影。
當中國品牌在新能源賽道加速崛起,曾經的全球霸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地位挑戰—— 是將王座拱手相讓,還是與中國力量形成制衡格局,抑或是憑借技術積淀重奪主動權?這段新舊勢力交替的歷史,正由當下每一次戰略調整共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