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法院判決特斯拉為輔助駕駛事故支付2.4億美元賠償金時,比亞迪以一場前所未有的“責任革命”震動行業——凡搭載“天神之眼”系統的車輛在自動泊車中發生事故,損失全由比亞迪承擔,不設上限、不漲保費、終身有效。這不僅是技術自信的宣言,更是一場對智能駕駛責任倫理的重構。
一、從責任模糊到“零風險承諾”:打破行業沉默規則
在智能駕駛領域,“責任轉嫁”長期是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行業普遍將泊車功能定位為L2級輔助駕駛,事故責任由用戶承擔:或走商業險導致保費上漲,或需自購智駕險。比亞迪卻直擊痛點,在泊車場景率先實現“類L4級”責任擔當——用戶可脫手、脫眼、脫腦,所有風險由車企兜底。
數據印證變革:承諾發布一周內,比亞迪智駕車型自動泊車使用率飆升50%,印證了“責任保障”對技術普及的關鍵作用。
這種顛覆性承諾的背后,是比亞迪對技術邊界的清醒認知。泊車場景封閉、低速、規則明確,為技術可靠性提供了確定性土壤。正是基于對場景的敬畏,比亞迪才敢于在此領域建立“安全特區”,以“有限場景突破”踐行“有所為更有所不為”的務實哲學。
二、技術進化與責任進化同頻共振
與兜底承諾同步落地的,是比亞迪史上最大規模OTA升級。秦L系列新增的三大功能,生動詮釋了技術如何服務于真實需求:
窄車位自動收后視鏡:攻克5cm極限間距,讓“反人類車位”不再阻礙出行;
車頭泊入/車尾泊出:直擊商場靠墻車位痛點,被用戶稱為“MPV救星”;
偏置泊車三速調節:用戶可手動選擇停靠位置,徹底解決“鄰車壓線開門難”。
實測場景革命:在模擬消防栓占位的40cm窄位中,系統精準偏置??浚灰归gAEB成功識別闖入車道的兩輪車并剎停。這些進化不僅是功能迭代,更是責任能力的具象化——技術越精準,兜底承諾才越有底氣。
三、百億公里數據筑起的責任護城河
比亞迪敢為百萬車主終身兜底的底氣,源于三位一體的硬核支撐:
數據霸權:依托中國最大智駕車云數據庫,日均新增4.2億公里模擬訓練數據;
人才壁壘:超5000人專攻智駕的工程師團隊,算法迭代速度行業領先;
生態閉環:全球最大新能源制造體系,超100萬天神之眼用戶構成動態測試網絡。
這種體系化能力,讓技術可靠性從實驗室參數轉化為用戶手中的“責任保單”。當特斯拉用戶需自購智駕險時,比亞迪已將風險完全內化——這不僅是對自身技術的自信,更是對用戶信任的珍視。
四、重構行業:從功能競賽到責任競賽
比亞迪的承諾撕開了智能駕駛行業的責任真空:
1. 倫理標桿:將車企角色從“功能提供者”升級為“安全擔當者”,倒逼行業直面責任劃分;
2. 信任經濟學:用戶泊車使用率突破60%,證明“責任保障”比技術參數更能消除心理門檻;
3. 普惠升維:秦L將智駕下探至9萬級市場,讓“科技平權”與“安全平權”同步實現。
正如某高管坦言:“比亞迪把智駕競爭從‘功能軍備競賽’拉入‘責任擔當競賽’,行業游戲規則已被改寫。”
天神之眼照亮的不僅是車位,更是智能駕駛發展的倫理坐標。在行業狂熱追逐全場景自動駕駛時,比亞迪選擇從封閉場景穩健突破;當同行用免責條款規避風險時,比亞迪用兜底承諾重構信任。
這份“技術自信”的本質,是對發展規律的敬畏——智能駕駛注定是場馬拉松,唯有尊重邊界、精雕細琢,才能讓技術創新真正托舉起生命安全。天神之眼的真正價值,不在于它讓車停進多窄的車位,而在于它讓整個行業看見:責任,才是智駕革命最珍貴的底色。
正如安全帶發明者尼爾斯·博林拒絕專利,將技術無償開放拯救百萬生命,比亞迪的“責任宣言”同樣在證明:偉大的技術突破,永遠與擔當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