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在看零跑的新車B01,那么我想告訴你,這是零跑這兩年最重要的一款新車,而你的決定,也將會對零跑汽車的未來,產生重要影響。
在零跑造車十年,銷售過的8款車型當中,有過三款相當成功的產品,他們分別是“剁椒魚頭”零跑T03、20萬級的中型SUV零跑C11,以及第一款“半價理想”——零跑C10。
當然,有成功就有過失意。
零跑的第一款跑車S01,從上市到停產累計銷量不超過3000輛;零跑的第一款轎車C01,是零跑目前唯一在售,且銷量未破千的產品。
還有就是剛剛上市,尚未真正接受過市場檢驗的。
發現什么規律沒有?似乎叫01的產品,往往面對更多的挑戰。而在零跑的命名規則中,01的組合代表的正是轎車品類:
這意味著作為新勢力銷冠的零跑,迄今為止都還沒能在轎車市場打開局面。
零跑之前為什么沒能做好轎車市場?零跑之后又為什么必須做好轎車市場?這還要回到零跑的造車歷史中尋找答案。
在零跑成功過的三款產品中,其實不難發現一些規律,這些產品都極具性價比,并且都精準壓中了市場的風向:
20年上市的零跑T03,趕上了21年微型純電車市場爆發的好時機;21年上市的零跑C11,與同年開始交付的Model Y形成錯位競爭,比Model Y便宜近一半的價格,讓C11在20萬級的純電SUV市場找到新藍海;
零跑C10就更不必說,它是理想L系列在23年熱銷之后,最早圍繞年輕家庭推出的“半價理想”,后面的零跑C16、B10都是沿著相同的思路復制黏貼。
事實上,從T03開始性價比就已經是零跑的拿手好戲,對比同時期的產品而言,T03有著更長的續航,更大的屏幕,甚至輔助駕駛都已經上車。
那為什么零跑沒能在轎車市場同樣用性價比打開思路呢?簡單來說,零跑沒趕上好時候。
22年的純電轎車市場有兩個標桿產品,一個是高端轎車典范,特斯拉Model 3,另一個就是網約車之王,比亞迪秦PLUS DM-i。
圍繞特斯拉Model 3,在零跑的第一款轎車C01之前,已經有小鵬P7、比亞迪海豹和漢EV等產品,這些競品比C01更早來到市場,更有用戶基礎,而C01在價格上也沒能和它們拉開明顯差距。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動力電池原材料在那一年價格暴漲,讓零跑即便在“全域自研”和“成本定價”的兩大原則之下,也沒能帶來多少降價空間,那一年零跑單車毛利率為-15.4%,為近年來最低。
而如果把C01放到網約車市場,那“性價比”這條路就更走不通了,網約車市場從來都只追求絕對的低價,一輛用來拉活賺錢的車,又有誰會在意車機大屏和全景天窗呢?
所以,在C01沒能賣好的背景下,零跑階段性地轉向了思路更清晰的SUV產品。
而當零跑在今天重新聚焦轎車市場的時候,它有了更加充足的彈藥,已經不是那個一款產品失敗,就要游走在破產邊緣的二流新勢力了。
2025年,左手斯特蘭蒂斯、右手一汽集團的零跑,試圖通過A級純電轎車B01,重新殺回轎車這塊失意之地,但市場環境也已經和三年之前,大不相同了。
A級純電轎車,不再是網約車的天下,而是聚焦年輕家庭,這正是零跑“性價比”策略的舒適區。
但扎堆的競品,也不得不讓B01面對紅海競爭。銷量霸榜的秦L已經做到月銷三萬,同樣是新勢力,隔壁家的小鵬MONA M03也已經做到月銷1萬5。
但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B01顯然也是有備而來。
B01有什么呢?
它有不到10萬的售價,550公里的純電續航,在競品里光續航這一項就要再貴兩萬,它還有高通8295P座艙芯片,沒錯就是連小米YU7都沒用上的那一塊兒,
它還是輛后驅車,多連桿獨立懸架,而不是競品的前驅+扭力梁,只有懂操控的人才知道這兩項配置的含金量。
還有常年抄理想作業積累下來的內飾精髓,大面積軟包材質,這些都是年輕人能聽得懂的話題。
上市三天后,B01的大定訂單就已經破萬,這說明零跑的策略在A級純電市場又一次奏效,但B01后續的銷量表現仍需要進一步觀察。
在上市后的采訪環節,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明確了公司未來三個階段的目標:
第一階段,要在今年實現50萬的銷量;第二階段,要在未來2-3年實現年銷百萬,朱江明認為,百萬銷量是零跑能活下去的必要前提;
而第三階段,零跑要成為一家年銷400萬輛的世界級車企。
這個銷量數字,放到2024年世界前十銷量的車企當中。已經可以排至第四,超越零跑汽車的大股東斯特蘭蒂斯集團。
而對于有著這樣宏偉目標的零跑來說,只會做SUV是萬萬不行的。畢竟中國最會做SUV的車企才不過年銷百萬。
而零跑B01的成功與否,只是實現這一切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