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仍處于深度調整期,但好在已經出現了回暖跡象。
燃油車市場回升
今年上半年,大眾汽車集團營業利潤同比下滑三分之一,寶馬集團凈利潤同比降幅也有29%,Stellantis更是由盈轉虧,同期虧損了23億歐元。除了行業“一哥”豐田,其余的多數車企如日系、德系、美系企業均陷入盈利能力下降的漩渦。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跨國品牌紛紛對其電動化目標進行回調。保時捷不再堅持2030年電動車銷量占比80%的目標,奧迪取消2033年全面電動化時間表,這反映出跨國車企對中國市場新能源節奏的再評估。
在轉型承壓的陰影中,也開始顯現出一些積極信號,2025年上半年,中國主流合資品牌出現了回暖勢頭,讓“合資”重新獲得市場關注。
2025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傳統燃料乘用車銷量為542.6萬輛,同比微降1.8%,市場份額49.6%;6月單月銷量98萬輛,環比增長14.7%,同比增長9.7%,實現雙增。
合資車企受益明顯,其中,一汽豐田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16%,廣汽豐田銷量同比增長2.58%,上汽大眾銷量同比增長2.3%。
7月,廣汽豐田、一汽豐田、北京現代、上汽通用等合資車企繼續增長,其中上汽通用同比大增181.68%。惠譽評級(全球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之一)預測,部分頭部合資品牌仍有望繼續提升銷量。
這一回暖浪潮主要得益于傳統燃油車的堅實支撐。以一汽-大眾為例,、邁騰、探岳上半年銷量分別達11萬、10萬和8.7萬輛,同比增幅達到8.4%、23.8%、38.8%,其燃油車市場的份額逆勢上升0.7個百分點。
階段性回暖的背后
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階段性回暖,并非偶然。其背后可以歸納為三個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支撐邏輯:以價格為引線、渠道為基礎、智能化為突破口。
首先是價格策略幫助消費者重構了對性價比的認知。
2025年上半年,合資燃油車平均促銷幅度高達23.1%,遠超2023年13%的水平,形成帶有明確策略性的讓利行為。一汽豐田、上汽通用等品牌推出“一口價”政策,不玩套路,大大節約了消費者和商家的“拉扯”成本,帶動終端銷量明顯回暖。
一位合資車企高管表示:“產品品質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消費者心智變化太快了。把價格打下來,客戶自然會重新考慮合資品牌。”“質價比”邏輯成為重獲市場青睞的第一步。
其次是讓利并賦能經銷商。
在價格調整之外,合資車企意識到,僅靠促銷難以維持市場韌性,必須對渠道體系進行結構性修復。
一汽-大眾將經銷商的投資回報率納入政策核心指標,強化終端利益保障;一汽豐田圍繞卡羅拉開展廠家直銷與統一定價改革,減少價格博弈,提升經銷商信心。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這些動作穩定了渠道預期,是銷量增長的前提條件。”
渠道不僅是銷售的前端,更是服務、口碑和用戶連接的觸點。價格讓消費者重新走進店里,而渠道改革則決定了他們能否最終完成購買,并愿意留下來。
第三是“借腦中國”補齊技術短板。
在智能化日益成為購車決策核心的今天,價格與渠道只是基礎工程,技術力是決定品牌長期走向的關鍵。
上汽大眾提出“油電同進,油電同智”策略,途觀L Pro、帕薩特Pro、途昂Pro等產品全面升級。廣汽豐田在凱美瑞、漢蘭達、賽那等車型上搭載“中國艙”,配備高通8155芯片和2K級中控屏。
智能化升級縮小了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體驗差距,提升性價比,有助于留住對新能源仍有顧慮的消費者。
同時,合資車企正在通過“借腦中國”的方式加速智駕布局。奧迪、寶馬、奔馳、豐田、大眾汽車等紛紛與華為、Momenta、地平線等中國科技公司合作,打造本地化智能駕駛系統。
寶馬與Momenta聯合開發中國專屬智駕方案;大眾將華為智駕系統引入ID系列車型;別克L7搭載Momenta R6系統,支持L2++級自動駕駛。這些技術上的合作,如今已進入批量落地階段。
本地科技生態的融入不僅縮短了研發周期,也讓合資車更貼合中國路況與用戶需求,從而在技術體驗上縮小與前沿品牌的差距。智能化成為合資車企當前最具戰略意義的“反擊武器”。
在以上三大動因的共同作用下,合資品牌的產品節奏也正在發生變化。
大眾汽車在2025年上海車展上展示ID.ERA增程概念車,宣告其對中國市場技術偏好的快速響應;日產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的N7車型上市45天即交付破萬;北京現代與北汽聯合打造的新車平臺已全面落地。
豐田、大眾、別克、奔馳、奧迪、沃爾沃等品牌的新一代電動或混動產品將于2025年底至2026年密集上市,并全面搭載快充、智駕、智艙等“高感知”配置,補足此前落后的產品體驗。
合資品牌階段性回暖背后,是結構性調整的初步成果。
過去數月,合資品牌確實搶回了一部分失地,但主要靠的還是價格和渠道等戰術性策略。如果不進一步將其轉化為體系能力,比如把本地化研發真正落地為“前端主導”,讓供應鏈和產品節奏與中國市場深度同步,那么這波反彈很可能只是短暫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