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距離“新長安”成立過去已經快20天了,但這段時間以來,行業內關于新長安的討論余熱卻始終不減。尤其是8月份以來,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拜訪任正非、19位高管增持新長安等事件,更是持續引發著行業對于“新長安”的高度關注。當然,站在新起點上,這也引發了行業對于“新長安”未來發展的新思考。
畢竟,在汽車產業中,新長安的確過于“特殊”,其不僅是汽車央企重整的第一槍,而且“世界一流汽車集團”的目標,也賦予了新長安別樣的意義。
從7月29日,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新長安”)正式在重慶揭牌成立,成為第100家中央企業,到7月30日,新長安舉行成立以來的首次媒體溝通會,集團領導班子集體亮相,公布新長安面向未來的戰略目標以及戰略部署,可以說,在汽車央企中,這家由兵裝集團分立出來的新央企,在速度和效率上是“空前”的。
盡管在拉開新大幕之前,這場備受矚目的央企重組經過了好幾個月的權屬博弈,也經歷了從推翻原重整方案到確定新方案的迅速調整。
過程或許有些坎坷曲折,但不管怎樣,從2月份長安汽車發布公告宣布重組事項,到6月份重組迎來實質性突破,再到7月29日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正式成立,歷時近半年,這場央企重組革命的目標達成了,一個肩負著新使命、新擔當、新作為,以“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世界一流汽車集團”為目標的新央企誕生了。
在7月30日舉辦的媒體溝通會上,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董事長朱華榮分享道,“6月4號領導找我談話,讓我來牽頭重組,10號我們就把中國長安改名,到昨天56天,(在央企中)這絕對是史無前例的。”很顯然,這一史無前例的效率,傳遞出的是國家層面以及重組對象在內,致力于快速促成重組落地,進而推動重組開花結果的決心。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盡管在新長安成立之前,長安汽車早在去年就已經喊出了加速向“世界一流汽車品牌”邁進的口號,但毫無疑問的是,相比于過去,如今新長安再喊這一口號目標,顯然更有底氣。為什么?用董事長朱華榮在媒體溝通會上說的話來說,“新集團面臨的這片天地太廣大了,我在這里面看到了滿滿的機會,過去長安擁有的資源太少,現在突然發現有了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感覺。”
這不是盲目自信。作為一級央企,從過去的長安汽車到現在的新長安,新長安的成立絕不只是一場地位和身份的調整晉升,戰略地位躍升的背后,還有戰略話語權的提升,戰略資源的高效整合,戰略機制進一步的靈活變通。
首先就戰略話語權來看,一級央企的身份,不僅能讓新長安贏得更多的國家戰略支持,優先獲得充分統籌和調動各方優勢資源的政策授權,而且在供應鏈方面,過去長安汽車和兵裝集團集團旗下的零部件公司是橫向協同賦能的狀態,而如今,新長安作為一家擁有117家分子公司的大型一級央企,是以母公司的身份統籌和管理分子公司。
這也就意味著在供應鏈方面,通過辰致科技進一步整合旗下零部件公司,不斷增強新長安在供應鏈層面的垂直整合能力,新長安作為母公司的管理話語權也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其次,從集團化運營的視角來看,隨著零部件分子公司持續推動供應鏈資源的高效整合,構建起更加順暢的整零協同關系,這也將為新長安打造更強韌、更具有影響力,更具議價能力的產業鏈競爭優勢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對外來講,新長安在供應鏈層面的實力不斷強化,也將吸引更多的戰略合作機會,堅定更多的頭部供應商與新長安戰略合作的信心。
要知道,未來的競爭不僅僅只是整車制造層面的競爭,還有供應鏈層面的競爭。近幾年來,各家車企不斷強化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造,并在自研自造的基礎上不斷強化與頭部供應商的戰略合作,其實就很好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作為一級央企,此次重組整合在資源層面,為新長安帶來的不僅僅只是內部資源的高效整合,更包括了外部資源的戰略青睞。
最后,從國內到國際,市場競爭都激烈無比,國內市場的競爭更是瞬息萬變。過去,作為央企二級單位,長安汽車難免在戰略制定以及市場決策層面難免受到掣肘,而如今躍升為一級央企后,組織流程進一步簡化,品牌發展和市場決策更加靈活,這也將更有利于新長安精準聚焦市場變化,把握發展機遇。
這是機制層面的賦能。通過以上其實不難發現,從戰略地位到資源整合,再到機制重塑,新長安的成立,是一場觸及筋骨的調整和變革,更是一次從底層到頂層的全面建筑。
沖刺世界一流,新長安從“1”出發
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重點攻堅方向,以及汽車強國建設的必經之路,發展智能網聯以及新能源汽車,發力國際化和全球化已經成為中國汽車的共識。新長安也不例外,而在“世界一流汽車集團”目標的前面,有兩個重點標簽值得格外關注。
一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二是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這兩個標簽恰恰是過去長安汽車一直在做的事情和部署的重點領域。
圍繞全球化,在海納百川計劃的不斷部署之下,長安汽車基于“無海外,不長安”的發展理念,在推進全球“152”布局,立足中國,加速開拓東南亞、中東非洲、中南美洲、歐洲、歐亞等海外5大區域市場的過程中,長安目前已經建成并投產了9個海外工廠,首個海外新能源整車基地羅勇工廠已經在今年5月投產。另外,長安目前還已經布局了100余個國家市場,全球渠道網點已經超過14000個。
圍繞自主核心技術,尤其是新能源和智能化等前瞻技術領域,長安更是已經累計投入數百億元,自主打造了金鐘罩電池、微核高頻脈沖加熱技術、智慧新藍鯨3.0以及天樞智能駕駛、天樞座艙、天樞底盤等核心技術。面向未來的核心技術層面,長安還正在加速研發固態電池,預計今年年底就將實現固態電池的功能樣車首發,2027年逐步推進全固態電池量產。
在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等新興科技方面,長安汽車也已經提前布局,構筑了海陸空立體出行解決方案。今年年底長安就將完成飛行汽車試飛,2028年實現人形機器人生產下線。
而在品牌層面,阿維塔、深藍汽車以及長安啟源更是在堅持品牌定位差異化發展的發展基礎上,完成了階梯布局,并已經在各自的級別市場站穩了腳跟。從國內到國際,從新能源到智能網聯,從汽車到新興科技,從產品矩陣到品牌生態,以上布局,均有力地證明了躍升為一級央企,帶著新使命步入新征程的“新長安”,不是從0開始,而是從1出發。
如今的汽車市場既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但競爭的激烈性,關停并轉的優勝劣汰趨勢,也決定了如今的汽車市場仍然還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站在這樣的起點和基礎之上再出發,很顯然,新長安不僅有望加速跑出新的加速度,還有望以一級央企的體系規模以及更加廣闊的國際視角,為中國汽車產業在跑出新的質量曲線。
所以新長安的成立,對于中國汽車乃至全球汽車產業而言,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事件。雖然新長安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但“世界一流”卻已經初現雛形。
紅點觀察:
新央企、新氣象,新長安、新面貌。新長安的成立,讓外界和市場看到了國家對于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同樣還看到了新長安對于沖擊“世界一流”的信心。盡管未來的競爭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但站上新起點的新長安,目標是明確的,路線是清晰的,儲備是雄厚的,創新是走在前沿的……對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汽車集團,或將很快走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