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副董事長John Lawler表示,隨著汽車制造商尋求應對中國競爭對手的成本優勢,內燃發動機將不再是品牌差異化的標志,未來越來越多的內燃機將從供應商處采購。
長期以來,傳統車企曾一直以自主研發的發動機作為核心賣點,通過在車尾標注“渦輪增壓”“缸內直噴”等專屬標識來彰顯技術實力。但John Lawler指出,這一時代正在終結。“如今消費者對動力系統的關注度,已遠不如三十年前。”

圖片來源:福特汽車
同時,向混合動力的轉型已經消除了內燃機的許多獨特特征,因為現在電動機被用來增加動力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Lawler表示:“曾經內燃機定義了一輛車的核心——馬力、排量、扭矩以及車輛的一切特性,我認為這些都已成為過去。”
Lawler指出,由于汽車制造商不再依賴內燃機實現品牌差異化,這可能使福特等品牌通過與其他公司合作開發下一代內燃機來節省資金。這一進程已開始,例如雷諾與吉利合作成立浩思動力(Horse)合資企業,為兩家公司以及沃爾沃供應內燃機,并瞄準第三方客戶。Horse Powertrain首席執行官Matthias Giannini曾表示,“這是一個雙贏的商業模式。”
目前,福特在歐洲和美國市場的車型仍在使用自己的內燃機。但隨著該公司試圖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
Lawler稱:“中國企業將成為全球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們需要在全球范圍內與它們競爭。”
他表示,中國汽車制造商的成本結構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企業”低30%。
Lawler說:“我們需要在開發速度、軟件能力、電氣架構能力以及整體電氣化能力等方面與中國車企競爭。”并指出,由于高關稅壁壘,福特在美國市場免受中國競爭的影響,但在墨西哥或歐洲等福特傳統的優勢市場則不然。
福特正在加速為小型電動車打造新電動平臺,以對抗中國車企競爭,首款車型將于2027或2028年推出。
Lawler表示,西方汽車制造商不能再依賴中國市場的利潤來資助其發展。“過去10到12年,西方汽車制造商從中國獲得的利潤超過800億美元,而這一利潤來源正在消失。”他預測,利潤的流失將推動包括動力系統在內的行業整合,“單打獨斗的時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