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2025年已經過半。
在以舊換新和報廢更新的政策支持下,今年上半年國內乘用車銷量持續走高,同時隨著比亞迪、吉利、長安和長城等頭部自主車企在越來越多海外市場擴張,汽車出口量也連續刷新歷史紀錄。
中汽協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產汽車(含乘用車和商用車)的銷量為1565.3萬輛,同比增長11.4%。其中,國內共售出1257萬輛新車,同比增長11.7%,包含1095萬輛廣義乘用車(含轎車、SUV、MPV和交叉車)和162萬輛商用車。此外,汽車出口量也同比增長10.4%至308.3萬輛。
然而,在國內與海外市場雙雙保持兩位數增長的同時,根據一句話點評的整理,上半年國內18家車企集團里,只有8家跟上了整體市場的節奏,而另外10家中甚至有3家同比為負。
眾所周知,由于上半年受春節假期和傳統淡季的影響,而年底前,尤其四季度是汽車銷售旺季,因此一般上半年與下半年銷量在全年汽車總銷量的比例為45:55。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如果以這些車企各自定下的年度目標為標準,僅有小鵬、吉利和上汽集團等6家達到上半年45%的及格線。
及格線上的幸運兒們
在這6家及格線上的車企中,盡管各家的年度目標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最高達到450萬輛,最少只有38萬輛,但相較于其他車企,到年底時它們完成年度目標都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依次來看,小鵬是18家中唯一一家超過50%的車企。雖說與吉利汽車、上汽集團和一汽集團等大型車企相比,小鵬的體量大致只有它們的1/10,可在造車新勢力的隊伍里它是名列前茅了,而且今年上半年的19.7萬輛更已超過自身去年全年的19.0萬輛。
小鵬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一方面因為自去年下半年相繼推出了MONA M03和P7+兩款重磅車型,目前這兩者已經成為其在國內最重要的走量車型,特別是前者已連續10個月銷量過萬;另一方面則是,隨著在丹麥、挪威、英國和法國等海外市場的熱銷,小鵬的單月出口量逐漸攀升,今年3月以來均保持在3,000輛以上,上半年共計出口1.9萬輛。
2024年全年小鵬的出口量只有2.3萬輛,以此推算今年其出口量應該可以達到4萬輛以上。
目標達成率僅次于小鵬的是吉利汽車,為47.0%。得益于旗下產品矩陣的不斷豐富,尤其是吉利銀河新能源車型的快速增加,比如星愿、星艦7和星耀8上市之后迅速獲得大量消費者的青睞,今年上半年集團的新能源銷量同比增長126%至72.5萬輛,創造了巨大的增量。
在新能源的強勁推動下,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的銷量達到140.9萬輛,同比增長47.5%,這一增幅是銷量超百萬的車企中最大的。這也意味著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總銷量中新能源占比為51.5%。
或許,正是因為上半年的表現超出預期,吉利汽車才會宣布將今年的總目標由271萬輛提高至300萬輛。若是以此前的目標為基礎,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的年銷量達成率應該為58.5%,甚至超過了小鵬汽車。
而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達到及格線的背后,其實有點心酸。
從產銷快報來看,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能實現增長,主要是依靠上汽通用五菱的銷量同比增長32.2%至75.3萬輛,旗下體量較大的另一家子公司上汽大眾同比繼續下跌3.9%,而專攻新能源賽道的智己汽車也仍下跌14.7%。
更何況,自從2018年達到705.2萬輛,并以此成為國內首家年銷量突破700萬輛大關的汽車集團之后,上汽集團經歷了長達6年的連續走跌,而2024年跌破500萬輛至401.3萬輛的低點,這恰恰成為今年其重回正增長的基礎。
一汽集團上半年銷量雖僅同比增長6.1%,但旗下的自主品牌銷量之和同比增長8.5%至45.0萬輛,而且還以157.1萬輛成為國內車企集團中的銷量季軍,僅次于比亞迪和上汽,只要年底達到345萬輛的目標,將繼續躋身年度集團三強。
相比之下,目標達成率為45.2%的長安汽車壓力更大。盡管,上半年長安汽車的銷量達到135.5萬輛,可同比增幅僅為1.6%。其中,上半年長安汽車的新能源銷量為45萬輛,換言之集團總銷量中的新能源占比只有33.2%,而今年全年其的新能源目標為100萬輛,上半年也剛剛達到及格線。
不過,對于上半年同樣是壓線“飄過”的小米汽車反倒不用擔心。
因為小米SU7和YU7都積壓著大量的訂單,上半年銷量僅為15.8萬輛更多是受到產能的限制,只要7月底左右二期工廠順利投產,全年完成35萬輛交付是大概率事件,最終可能還會超額完成。
拼一把還有希望
再來看其余12家車企,距離及格線較近的江鈴汽車、江淮汽車、奇瑞汽車、比亞迪和零跑汽車,最終應該也都能完成年度目標。
具體而言,江鈴和江淮都算是體量較小的車企集團,在它們的銷量中商用車的比重大于乘用車。比如,江鈴更側重于商用車中的輕客、卡車和皮卡,這三者的銷量之和基本是集團旗下SUV車型銷量的兩倍,江淮的銷量中接近60%都來自商用車。
上半年江鈴和江淮銷量之所以會出現一漲一跌的差距,根據江淮發布的《江淮汽車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虧公告》,主要是因為其出口業務減少導致的。
其實不僅是江淮,奇瑞汽車在海外的增長似乎也在放緩。上半年奇瑞的126.0萬輛創下同期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4.5%,其中出口量只增長3.3%至55.0 萬輛,這就表示今年國內市場才是其增長的最主要動力。
的確,依靠奇瑞風云系列陸續推出的A8、T9、T10、T8和A9,iCAR 03和V23,捷途山海系列以及高端品牌智界,再加上奇瑞的艾瑞澤系列轎車和瑞虎系列SUV以及兩個子品牌捷途和星途兩個子繼續深耕傳統燃油車,今年上半年奇瑞在國內的新能源和油車市場均有不錯的收獲。其中,上半年奇瑞汽車的新能源總銷量同比增長98.6%至35.9萬輛。
和江淮與奇瑞不同,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在海外的銷量正呈現爆發式增長。
今年上半年,比亞迪乘用車和皮卡在海外市場共售出47.0萬輛,其中僅乘用車出口量就同比增長118.2%至44.3萬輛,而2024年全年后者的總出口量才為41.7萬輛。
因此,雖說上半年比亞迪只完成年目標的39%,但考慮到、夏和海豹系列等越來越多車型走向海外市場,特別是海鷗以Dolphin Surf出口歐洲,下半年比亞迪僅乘用車單月出口量可能就會突破10萬輛大關,再加上國內市場單月穩定在35萬輛以上,年底沖量階段會達到40萬余輛,甚至50萬輛左右,最終全年達到550萬輛的可能性極大。
由于零跑汽車的今年目標為50-60萬輛,所以上半年它對應的目標達成率也是個區間值36.8%-44.2%。如果以50萬輛為基礎,上半年零跑趨近于達標,所以只要全新車型B10、B01在下半年快速上量,達標是肯定的。
難以達成的目標
接下來7家車企才是最危險的,它們大概率是無法完成現有的年目標。
繼2024年下跌20%至200.3萬輛之后,今年廣汽集團應該會繼續走跌。除廣汽豐田外,今年上半年廣汽旗下的埃安、傳祺和本田銷量均為下跌,其中后兩者跌幅超過20%,導致集團總銷量只收于75.5萬輛,同比下跌12.5%。
參考前文所說的比例,今年全年廣汽的年銷量大概率僅為170萬輛左右,不但無法達成230萬輛的目標,可能同比還會下跌約15%。
雖說,早前理想已將今年的目標從70萬輛下調至64萬輛,但這依舊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上半年理想的銷量只有20.4萬輛,這就表示在接下來6個月時間里需要售出43.6萬輛,相當于月均銷量為7.2萬輛,而此前理想的最高單月紀錄是去年12月的5.9萬輛。
即便7月底會推出全新車型理想i8,考慮該車所處的純電中大型SUV細分市場不僅有更高價位且已獲得消費者認可的有問界M9純電版和蔚來ES8等,還有性價比更高的樂道L90等車型,除非價格十分符合消費者預期,否則想要達成“上市即爆款”難度非常高,再加上理想自身內部本就更傾向于增程,所以理想i8應該無法為品牌創造太大的新增量。
近日,有消息稱理想的年目標將進一步下調,有可能下調至58-60萬輛。對此只能說,即便真的下調至58萬輛,大概率也很難達成。
廣汽和理想都尚且如此,上半年目標達成率不足30%的東風汽車集團、北汽集團、蔚來汽車、鴻蒙智行和長城汽車完成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上半年東風汽車集團27.5%的達成率意味著它沒辦法完全300萬輛的目標,同時18家車企中最大的跌幅的14.7%也預示可能今年全年其將以兩位數跌幅畫上句點。
今年北汽集團最終能應該能實現正增長,但300萬輛的目標確實難以企及,畢竟此前北汽的最高紀錄是284.7萬輛,而那需要追溯到近十年之前的2016年。
據說樂道L90的預售訂單已經爆單,蔚來工廠正在連夜調整生產線,螢火蟲也是產能跟不上訂單,但是由于下半年要售出32.6萬輛才能達成現有目標,相當于月均銷量5.4萬輛,幾乎相當于上半年總銷量的一半,實現的難度可想而知。
雖然得益于問界M8交付量的飆升,6月鴻蒙智行的銷量已經沖高至5.3萬輛,但要完成100萬輛的目標,下半年的月均銷量需要達到13.3萬輛,同樣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至于長城汽車,上半年售出了57.1萬輛,只達成了年目標的14.2%。而長城的達成率會如此低,是因為其的目標高達400萬輛。要知道,此前長城的歷史最高紀錄是2021年的128.1萬輛,所以400萬輛實在是有些過高了。
綜上可知,即便上半年我國汽車市場整體同比增幅超過10%,但依舊有大量車企上半年只能以微增甚至下跌畫上句點,取得不錯增長的車企集團僅是少數,而能達成既定年目標的車企同樣也只是其中少量的幸運兒。